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随着国家对消费领域的重视不断加强,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洱源县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型流通业态快速成长,城乡市场繁荣,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进一步加快,以家电、汽车摩托车、住宅、通讯为主的消费逐渐成为拉动消费市场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一)市场销售持续稳定增长,市场繁荣活跃。一季度,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19040万元,同比增长17.4%。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吃、穿、用商品应有尽有,货源充裕,品种品牌不断更新换代,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市场购销活跃。
(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销售网点遍布城乡各地。随着全县经济的迅速发展,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最终消费的桥梁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全县贸易流通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销售网点迅速增加,队伍不断壮大,商品流通规模日益扩大,经营设施明显改善,城乡网点密布,沿街门店林立,繁华热闹。广大农村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购销网络,使居住在偏僻地区的农民不出远门就能买到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并将其作为开拓农村市场,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保障农村消费安全和改善消费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来抓。一季度末,全县个体工商户4736户,比上年末的4612户增加124户,其中批发零售业一季度末3164户,比上年末的3089户增加75户;住宿和餐饮业一季度末539户,比上年末的522户增加17户。积极落实国家“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措施,一季度末全县共有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备案销售网点74户,从实施此项工作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一年共销售家电4874台(件),财政补贴资金达103.86万元;汽车摩托车3650辆,财政补贴资金达501.22万元,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一年共销售家电6600台(件),财政补贴资金达156.29万元,汽车摩托车5150辆,财政补贴资金达611.83万元。形成了一批销售家电、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商场,各种销售网点遍布城乡各地的新格局。
(三)旅游业快速增长,拉动消费作用明显。洱源县紧紧围绕旅游二次创业和大理州“1+6”中心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力度,按照“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的发展思路,突出“水乡、温泉、民俗”主题,以地热温泉、高原水乡、乡村风情为主导方向,以康体、休闲、度假游客为核心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和管理,加快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使旅游业成为拉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生态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兴产业,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一季度末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7604人,比上年同期的98688人增加8916人,增长9%。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住宿、餐饮、旅游商品销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拉动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一季度末住宿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242万元,同比增长18.1%,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65万元,同比增长15.7%。
(四)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随着洱源县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尤其是“三农”工作的大力推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收入得到切实增长,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步伐加快,一季度末洱源县调查队住户调查资料显示期内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08%,期内现金支出中生活消费支出同比增长64%。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使消费品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城乡市场表现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一季度末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804.8万元,同比增长17.4%,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235.2万元,同比增长17.4%。
纵观消费品市场,发展形势喜人。但也存在着物价上涨过快、农村市场建设难度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进展较慢,扶持不够,项目存在质量不高,商品配送率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规模效应较差的限额以下和个体户仍然是市场的主体,限额以上企业相对较少、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法制建设滞后,公共消费设施不配套,市场的规划布局还不够规范,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有待完善等问题。
展望消费品市场,将迎来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一是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明确将消费列为“三驾马车”之首,这笔将进一步刺激城乡居民的消费,繁荣消费市场。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加快农村商品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提供了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更加有力支撑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三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交通网络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将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速度。
消费品市场发展建议:一是坚定不移的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的发展战略,发挥我县独特的区位优势,全面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升旅游产业,拉动和搞活流通产业;二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贫困家庭收入,稳定他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广开就业门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培育中等收入消费阶层,增强消费拉动力;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大对农村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有效扩大农民的增收空间;三是继续实施内需的各项政策,加大贯彻落实力度。进一步拓宽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以旧换新”的渠道,及时解决实际存在的品种不全、售后服务不到位等各种问题,更大程度地发掘农民的消费潜能。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商贸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畅通农产品流通领域。(杨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