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全县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个,其中省州级各3个。唐初浪穹诏主时设治颖州巷、筑凤凰台、凿白沙井,南诏统一六诏时白洁夫人率兵抗敌,明将傅友德与元右臣普颜笃大战佛光寨,明建文皇帝避难眠龙洞、躬耕石龙寺等等,都留下许许多多传说和遗迹。洱源是清华园最早的共产党员施滉的故乡,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孕育了滇西北最早的革命武装。洱源各族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是“神话王国”和“天女撒歌的地方”,是著名的“白族唢呐之乡”。 洱源,自然风光旖旎,风景名胜众多。地处大理、丽江、迪庆三大风景区的枢纽地带。洱源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明显。 经过对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目前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各级保护的项目及传承人目前共32个,分别为,省级4个、州级13个、县级15个。项目分布的状况为全县均有分布,以县城周边和凤羽镇较为集中。 就我县的非遗项目的总体情况看,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消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和网络信息的影响等,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之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客观现实是我们目前投入的财力、人力、物力的力度远远赶不上其消亡的速度。比如我县有一项传统工艺泥塑玩具,就因为没有市场和传承人的逝去,已经灭绝!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凤羽 凤羽镇位于洱源县城西部,镇政府驻地凤翔村委会,离县城18千米。东邻右所,西靠炼铁乡,南接大理花甸坝和漾濞县脉地乡,平均海拔2200米,全镇国土面积209平方千米下辖九个村委会,共43个自然村,1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200人,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最为集中的镇乡之一,2010年7月20日,凤羽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凤羽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以前,楚将庄乔开滇,南诏在此设县,大理国时设郡,整个镇四面环山,传统习俗浓郁,宗教信仰突出,传统的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建筑格局独具,有保存较完整的书院、文庙、武庙、灵鹜寺、三教宫、鹤林寺、帝释山、镇风塔、文笔塔、留佛双塔等庙宇、古建筑群,一个民族在同一个寺庙中信奉不同的宗教,建房仪式婚恋和节庆风俗严格遵循传统方式,凤羽小白糖制作工艺、凤羽砚台手工雕刻技艺精湛无比巧夺天工……整体情况都较好地、较完整地保持了白族传统文化的风貌。 在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起始,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凤羽古镇的清一色白族民居建筑随着年代的久远,因失修破败而已部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为数不少的现代住宅和楼房驻立其间,使整个古镇的原有风貌大打折扣,为我们今天保护开发古镇增加了不少障碍,凭添了许多困难。在国家、省、州、县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古镇原貌恢复工作正在进行中。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洱源县,除了白、汉、彝、回、傈僳、纳西、藏、傣等世居民族外,一共生活着27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但有一个现象十分突出,无论是哪个民族,在家中遇到婚、丧、嫁、娶、竖房立石,过礼、拜寿等事时,都要有白族吹打乐来烘托气氛。这样一来,就让一直以来都是口耳相传的白族唢呐具备了成长的土壤,使其代代相传。 在我国众多的吹奏乐器中,白族唢呐的吹奏是独树一帜的。它拥有丰富的,不与人雷同的曲目,其音乐语言独特鲜明,在洱源的广大地区,不同地域的唢呐吹奏者的同一个曲目,只是在某些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上有些许差距,主旋律却是基本相同。那些细微的差别,我们想一是口耳相传的不精确性。地理地域区别的表现形式所造成,但它的音色高亢,风格浓郁却是如出一辙。其音乐语言独特鲜明,旋律粗犷而多大跳,表现力十分丰富,气势宽广连绵。它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苍洱地区的白族先民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培育出来的一技艺术奇葩,并且象水乳一样溶入于白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人们借助她表达各种情绪,宣泄内心的激情。可以说,唢呐音乐已成为白族人民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无论劳动、婚嫁、祭祀、建房、节庆等都离不开唢呐音乐。在洱源所有的白族村寨中,几乎都分布有唢呐艺人。 洱源凤羽砚台 闻名遐迩。九龙砚被昆明世博园收藏,上至中央领导、外国学者、中国名人墨客均有收藏者。砚台石质细腻,含水保墨,被艺人纯手工精雕细刻,每一盒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品,可一砚难求!凤羽砚台已有三百年的加工历史,从清朝顺治年间沿用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流传12代。其石料选用凤羽西部海拔3556米的鸟吊山巅,质料昂贵,经过艺人的设计制作,集其实用性、艺术性和鲜明的民族工艺特色为一体,以较高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跻身与全国名砚之列。 附:洱源县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及传承人一览表 洱源县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一览表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所在地 级别 保护单位 口述文学 艾玉故事 右所镇 州级 洱源县文化馆 民间文学 火烧松明楼 邓川镇 州级 洱源县文化馆 传统礼仪与节庆 鱼谭会 邓川镇 州级 洱源县文化馆 民族民间建筑 白族三坊一照壁 凤羽镇 州级 洱源县文化馆 洱源县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览表 项目类别 传承人姓名 级别 所属乡镇 保护单位 备注 传统手工技艺 杨世昌 省级 凤羽镇 洱源县文化馆 传统手工技艺 段臻然 省级 凤羽镇 洱源县文化馆 传统音乐 杨士才 省级 右所镇 洱源县文化馆 传统音乐 毛玉宝 省级 茈碧湖镇 洱源县文化馆 已逝 传统手工技艺 阿结会 州级 右所镇 洱源县文化馆 已逝 传统音乐 毛六藩 州级 茈碧湖镇 洱源县文化馆 传统音乐 罗六芳 州级 茈碧湖镇 洱源县文化馆 传统音乐 李家富 州级 茈碧湖镇 洱源县文化馆 传统音乐 李六八 州级 茈碧湖镇 洱源县文化馆 传统音乐 张家宝 州级 茈碧湖镇 洱源县文化馆 民间文学 杨铭铨 州级 凤羽镇 洱源县文化馆 民间文学 董亮伟 州级 凤羽镇 洱源县文化馆 民间文学 杨汝雄 州级 凤羽镇 洱源县文化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