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在人生礼仪中与人们对生命的祈盼,与隆重庆贺人的诞生一样重要。由于各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宗教信仰有别,对生命的感悟各异,反映在丧葬方式上就有火葬、土葬、水葬、天葬、岩葬、悬棺葬、树葬等多种方式。南诏中后期,白族地区佛教鼎盛,而明初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中央王朝又厉行移风易俗的缘故。唐梁建方在《西洱河风土记》中谈到洱海区域丧俗时写道:“至于死丧哭泣,棺椁袭殓无不毕具。三年之内,穿地为坎,殡于舍侧,上作小屋,三年而后出而葬之,蠡蚌封棺,令其耐湿,豪富者杀马牛祭祀,亲戚必会,皆赍牛酒助焉,多者至数百人。”樊绰《蛮书》中也有记载:“西爨及百蛮死后,三日内埋殡,依汉法为墓。稍富室广栽杉松。蒙舍及诸鸟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南诏建立后,这一地区的居民笃信阿吒力教,盛行火葬,白语叫“素烧”(意为烧埋)。凤羽的葬仪礼俗繁多,可分为送终、守灵、出殡、安葬四个程序。细分则有初丧、喜丧、接气、寿衣、寿房、报丧、择吉、停尸、守灵、吊唁、祭奠、闹丧、点主、出殡、择地安葬、问先灵等。凤羽人民纯朴善良,恪守传统礼仪。当家中老人病重弥留之际,儿女们要轮流坐在病床上将老人抱在怀里,在老人行将断气时,要用小红吊袋将包好的碎银、米粒、茶叶少许放入口中,名为“接气”。本来人死是一件十分悲伤的事,但凤羽人对年长去世老人,常将丧事办成“白喜事”,照样杀猪宰羊,大宴宾客。遇上年逾古稀的老人,来宾还将碗“偷”回去,认为吉利。过去活到五六十岁,不管身体是否健康,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子女都要为其备下寿房(棺材)、喜井(墓穴)。凤羽称“入殓”为“尼瓜”(白语,意为“入棺”)。在老人停柩期间,还要请和尚念经。请当地的手工艺人用纸扎“彩圤”、“彩伞”,即挽幢、钱伞;狮、象、鹿、马、金山、银山、金童、玉女,以便下葬时烧化。“彩圤”出殡时由女婿打着,不能打歪。出殡是丧葬仪式中最隆重的环节。出殡前先要“出白”,即先将挽幢送到村旁停柩的地方竖好。出殡前要最后一次祭奠,司仪高喊起灵,这时有一人将棺材上装有冷水饭的碗劈碎,人们齐声高呼“起”。出殡队伍在引魂幡的导引下,依次按铭旌、挽幢、纸活、乐队、孝子孝眷、送殡者、灵柩顺序缓缓而行,遇有桥,孝子们要跪下,让棺材从身上抬过,以报父母养育之恩。。下葬又叫“安葬”,自然也有一番仪式,直到最后一道“安龙谢土”,人们在新土上用柏枝洒上洁净水,有时还伴有念经,整个殡葬才算结束。葬后七天,儿孙们每天早上都要到坟山烧香,以防野兽和人为破坏。第一个清明节称为上新坟,亲戚朋友都要请到,至亲好友还要自备公鸡、香烛。人们相信,老人虽然回去了(白语叫“归舍”,意为“成仙”),但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与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
来源:县住建局
编辑:周丝莹 排版:杨艳丽
责编:苏全宝
责任编辑: